在臺灣清明連假初始,全球產業卻遭遇美國總統川普宣示「解放日(Liberation Day)」的「對等關稅」衝擊。除了所有進口美國商品都將被課徵10%關稅外,且自4月9日起分別針對主要貿易夥伴課徵對等關稅。於臺灣的代工產業不僅有直接銷美貨品,恐被迫砍價削利潤;還有其他銷往中國大陸、東南亞等地組裝生產的零組件、半成本等,恐面臨三殺格局。
 |
臺商過去自川普1.0「China+1」、拜登「友岸外包」時代奉行的全球供應鏈多元重組至今,財經部會經常為此歡呼「臺灣對美貿易超車大陸」,卻仍然迎來川普「嚴厲的愛」。 |
首先因為臺灣與印尼同被課以32%對等關稅,在亞洲各國僅次於大陸34%(+先前已加徵20%=54%)、柬埔寨49%、越南46%、孟加拉37%、泰國36%,又高於日本24%、南韓25%,直接面對的就是美方客戶比價及轉單效應。依美國財經媒體彭博模型推估,臺灣因此對美出口恐會減少約63%、GDP收縮3.8%,顯示關稅戰除了增加臺灣對美出口產品的成本,對於出口競爭也相當不利。
其次是受到關稅墊高了進口商成本,還將造成消費市場難以接受,轉而回頭要求生產商必須砍價犧牲利潤,以共同承擔關稅,甚至還可能波及臺灣銷往中國大陸、東南亞等地,組裝或代工生產再銷美的產品。
且若終端產品售價大幅調漲,勢將影響消費力,造成停滯型通貨膨脹,預期客戶下單力道可能跟著放緩,甚至暫緩出貨而造成庫存,對產業造成更長久的傷害。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(PIIE)的模型,預估關稅全數上路將衝擊今年臺灣經濟成長率1.04%,影響製造業附加價值總效果為2.56%,今年臺灣經濟成長率恐難保3%。
因此,難怪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聽到消息的第一時間反應是:「不知道還有哪裡市場可去?」繼大陸取消ECFA早收清單關稅減讓之後,美國如今對臺灣課徵對等關稅又比日、韓更高,且新臺幣貶輸日圓及韓元;使得臺灣機械設備競爭力幾乎「歸零」,少數賴以維生的中高階設備訂單恐拱手讓予歐、日大廠。
值得一提的是,因為美方這波計算對等關稅的公式其實並非針對特定產品,而是以對手的貿易逆差,包含匯率操縱和貿易壁壘等,除以進口金額的比率再折半課徵懲罰性關稅,對美國市場依存度愈高的廠商愈慘。
工具機公會也指出,美國對臺開徵超高對等關稅的數字,奠基於近年半導體及相關產品的出口,導致臺美貿易順差急速擴大,但苦果卻由全體產業共同承擔,為工具機產業帶來不小的經營壓力。
此或可「歸功」於臺商過去自川普1.0「China+1」、拜登「友岸外包」時代奉行的全球供應鏈多元重組至今,外銷美國的金額、出口占比已連續3年上升,並超越大陸,躍升為最大出口市場,財經部會經常為此沾沾自喜,歡呼「臺灣對美貿易超車大陸」,卻仍然無法完全分散風險,見證了「福兮禍之所伏」,迎來川普「嚴厲的愛」。
然而,如今根據行政院最新公布總經費高達880億元的協助方案,分為9大面向、20項措施,各挹注工業面向700億元、農業面向180億,卻也暴露其未曾理解川普發起對等關稅的依據,正是近年來對美貿易順差大幅增加而帶來的苦果。
該方案既未提出臺灣可以如何分散、減少順差,還是強調對出口企業擴大補貼,複製貼上的「協助企業提高出口競爭力」。倘若最終出口的結構不改,持續增加貿易順差的結果,豈不就是飲鴆止渴。
反觀目前既然全世界都已被川普課稅,導致無處可遷廠的結果。除了加拿大、墨西哥、俄羅斯,先被排除在對等關稅地區之外;又隨著越南、柬埔寨及大陸、歐盟,已分別採取降、增稅等不同策略因應,臺灣長期身處大國之間,爭取微利的代工訂單,此時也不妨「先讓子彈再飛一會兒」,再隨著大國引流抱團而分散衝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