順應目前仍有部份國家持續提升能源效率與潔淨技術研發,視之為產業未來重點策略。工研院今(8)日舉辦第四屆「ITRI NET ZERO DAY打造能源效率新勢力」論壇暨特展,邀請跨領域產業專家,共同探討如何以數位科技打造完善能源效率解決方案,並接軌國際趨勢攜手產業建構氫氨產業鏈,期待克服美國對等關稅新措施挑戰。
 |
工研院「ITRI NET ZERO DAY打造能源效率新勢力」論壇暨特展,邀請跨領域產業專家,共同探討如何以數位科技打造完善能源效率解決方案。 |
因工研院擁有非常強的創新研發能量,每年均邀請專家學者、企業界領袖,藉由舉辦論壇及特展,分享產業經驗及展示最新的科技應用技術、淨零減碳的標竿案例。今年除了匯集臺灣27家公協會共襄盛舉,以及指標企業,包含中華電信、中鋼、臺肥、研華、復盛、寶成、遠東新世紀等,分享其如何協助產業,提升能源效率經驗。
經濟部次長何晉滄指出,如今國際上已把提升能源效率視為有效的減碳手段,近年來經濟部也積極推動產業能源轉型、節能措施及製程改善,過去5年的能源效率年均改善率,已達到5.4%。同時推動「深度節能推動計畫」,藉由導入能源技術服務業(ESCO)商業模式,並修正產業創新條例,提供企業購置節能減碳設備投資抵減,以加速企業設備汰舊換新。
環境部次長施文真表示,面對氣候變遷挑戰,不僅獲國發會支持設立綠色成長基金,挹注投資,預計Q3就可讓相關新創企業申請投資。且與臺灣28所大學合作開設綠領人才培訓班,為產業孕才。非常感謝工研院以節能或負碳排的技術幫助產業提升能效,是為氣候變遷提供解方的最佳典範案例。
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說明,隨著氣候變遷風險不斷上升,減碳與產業轉型已成為各國及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。政府跨部會合作推動20項旗艦計畫,並在臺南設置「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」,預計至2030年政府預算將投入超過新臺幣破兆元;以及針對全國碳排比超過50%的製造業,政府也將從能源轉換、製程創新與循環經濟3大策略著手降低碳排,並強化產業競爭力。
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,國際能源署(IEA)把能源效率視為是為邁向淨零的「首要能源」,它可同時降低能源消耗、碳排放與成本,帶來經濟、能源與環境的三贏效益。各國將提高能源效率視為重要政策發展目標,臺灣作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,必須透過能源效率提升、再生能源應用與低碳技術創新,掌握產業轉型契機。
針對近來美國新的關稅措施挑戰,工研院也將從3策略全力支持產業發展,包括:
第一, 工研院將發揮關鍵技術開發者角色,發掘利基市場、鏈結技術移轉,加速產業升級與轉型;
第二, 在全球布局上加速建立「立足臺灣、佈局全球」的全方位策略,工研院將擔任橋梁,積極促成臺灣企業與美國等國夥伴的合作,掌握國際市場契機。
第三, 面對高關稅所帶來的挑戰,現正是產業轉型關鍵期,應拋開傳統紅海競爭思維,積極尋求創新與「藍海」機會。
活動現場展出逾30項創新技術與服務,涵蓋氫氨、AI人工智慧及循環再生等應用。工研院攜手27家公協會共同舉辦ITRI NET ZERO DAY打造能源效率新勢力論壇暨特展,。期能匯聚各界專家智慧能量,全面提供產業邁向能源永續的突圍對策與關鍵解方。